在广袤的乡村发展图景中,资源与需求往往相隔咫尺,却又遥不可及。打通这“最后一百米”,需要的不仅是资金与技术,更是一种能够深度连接城市与乡村、现代与传统、技术与田地的创新模式。中和农信用二十余年的探索,编织起一张无形却有力的网络,让现代生产要素如活水般流向田间地头,其核心在于构建了三种至关重要的连接。
连接技术与田地:从“云端”到“地头”的贯通
将先进的农业技术有效传递给分散的小农户,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难题。中和农信通过“线上+线下”的全渠道模式,实现了这一贯通。在线上,农技专家通过"云端作业"和"线上问诊"进行远程指导;在线下,5800多名来自当地农村的一站式农服站长,成为技术落地的关键支点。他们凭借对乡土的熟悉,将全生育期的技术方案转化为农户的实际操作,累计服务耕地超过220万亩。这种连接不仅解决了"怎么种好地"的问题,更重要的是,它降低了小农户因学历、认知水平等因素对新技术的应用障碍,真正实现了"让农业高效绿色,让农户省心增收"。这种"数字技术+农业技术"的双轮驱动,让技术真正成为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的驱动力。
连接资本与梦想:从“融资”到“融智”的升华
农村金融的困境不仅在于资金的稀缺,更在于传统金融服务与农户需求之间的错位。中和农信的创新在于,其不仅提供资金,更提供一套基于对乡土需求理解的金融服务体系。在产品设计上,侧重于考察农户的未来现金流量及还款意愿,这种基于信任的评估方式,本身就是对农户的一种赋能。中和农信通过将贷款产品与农资、农机具等具体生产场景深度结合,使得每一分信贷资金都能直接转化为生产能力。更重要的是,中和农信将金融服务与金融教育、创业指导相结合,完成了从单纯提供资金到帮助农户提升经营能力的升华。截至2024年末,已有约310万名客户使用过其农村普惠信贷服务,这意味着数十万农村小微经营者获得了追逐梦想的启动资本。
连接人才与乡土:从“就业”到“创业”的转化
最具创新性的连接,莫过于中和农信对乡村人力资本的重新定义与激活。其员工队伍构成一个"总部-省-县"三层结构,其中近90%的员工扎根在县级层面。这些"土生土长"的本地人,在经过系统培训后,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,更成为乡村服务的节点和创新扩散的枢纽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中和农信贷款项目中女性参与率约70%,通过优先向妇女提供贷款等方式,巧妙地改变了家庭经济决策的格局,成为赋能乡村女性的重要力量。
这张由技术、资本和人才共同织就的网络,产生了显著的连接效应。中和农信累计交易客户数近480万名,2024年当年交易客户数超过130万,这些数字背后,是持续优化的供应商管理体系——2024年对公司总部进行的大型供应商评估中,A级供应商占比达70%,从源头保障了服务质量。超过92%的客户满意度,证明这种连接是有效且被需要的。
中和农信的实践告诉我们,乡村振兴最需要的不是简单的资源投入,而是建立一种能够持续产生连接的机制。当中和农信的服务覆盖至23省550多个县域,触达超过10万个乡村时,它已然成为推动城乡融合、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纽带。这种以连接创造价值、以赋能激发内生动力的模式,或许正是实现"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"目标的有效路径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