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 年夏天,西安的气温突破 38℃,吕诚在工地扛水泥时突然肚子疼得直不起腰,冷汗顺着额头往下流。工友们把他抬到树荫下,摸出手机想打 120,却发现他连医保都没交。“当时我疼得快晕过去了,心里想着‘完了,这病肯定治不起’。” 没想到,同乡的几个工友凑了 8000 块钱,连夜把他送到医院,医生说再晚来半小时,阑尾就穿孔了。躺在病床上的他,看着工友们轮流来陪护,有人带煮好的小米粥,有人帮他洗换下来的脏衣服,暗下决心:“以后要是有能力,一定要帮更多像我这样的人。”
当年秋天,他用攒下的 3000 元积蓄,联合 5 位工友成立 “星火互助小组”,租了个不到 10 平米的小单间当办公室,里面只有一张破旧的桌子和两把椅子。起初,小组的工作很简单:帮老乡介绍工作,代收远方寄来的快递,偶尔组织大家一起去献血。“第一次组织献血时,就来了 7 个人,大家连专业的手套都没有,还是医院的护士给我们拿了几副一次性手套。” 吕诚摩挲着当年的献血证,上面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,“那天献完血,我们在路边吃了碗牛肉面,大家说‘虽然没什么钱,但能帮别人,心里踏实’。”
转折点出现在 2018 年。他在社区走访时,看到一位独居的张大爷坐在门口,手里拿着一个凉馒头,就着自来水往下咽。“我问大爷怎么不吃热饭,他说做饭费煤气,省点钱能多交几个月房租。” 这件事让吕诚彻夜难眠,他翻来覆去想了一晚上,第二天一早就去联系社区周边的餐馆,跟老板商量:“能不能每天多做几份饭,我来凑钱,给社区的独居老人送过去。” 为了凑经费,他连续三个月每天只睡 4 小时,白天骑着电动车跑企业拉赞助,被拒绝了 20 多次也不放弃;晚上就去做代驾,经常忙到凌晨一两点,回到家倒头就睡,连鞋都来不及脱。有一次,他代驾时遇到一位老板,对方听他说起 “暖心餐桌” 项目,被他的坚持打动,当场答应每月赞助 5000 元,“那天我骑着电动车回宿舍,一路都在笑,觉得终于看到希望了。”
随着影响力扩大,“互助小组” 升级为 “星火社”,吕诚提出 “实业助公益” 的理念。他整合社内做培训的社员,创办了职业培训学校,开设电工、月嫂、厨师等课程,明确规定 “学费利润的 40% 用于公益项目”。“我们不能一直靠别人捐款过日子,得让公益能自己造血,这样才能长久。” 为了让学校顺利运营,他每天泡在学校里,从招生宣传到课程设置,都亲力亲为。有家长担心课程不靠谱,他就带着家长去试听,还承诺 “学不会免费再学,推荐不了工作退一半学费”。这种实在的做法吸引了不少人报名,如今学校每年能招收 800 多名学员,为公益注入百万元资金。
这种模式也吸引了各行各业的人加入,如今星火社已有 2000 余名社员,覆盖食品、教育、金融等 12 个领域。2023 年甘肃地震救援中,星火社的产业优势尽显:食品社员调运物资,金融社员筹集善款,教育社员搭建临时课堂,正是靠着社员企业的快速响应,第一批物资才能在 72 小时内送达灾区。“当年别人帮我时,就像在黑暗里点了根火柴,让我看到了光。” 吕诚望着窗外的公益宣传栏,上面贴着社员们做志愿活动的照片,“现在我要做的,是让这簇火能燎原,照亮更多人的路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