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机器人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,人才与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。伟创动力深谙此道,通过构建 “产学研用” 协同创新体系,走出了一条 “人才引领创新,创新驱动发展” 的特色之路。
一、人才梯队建设:打造专业化创新团队
公司现有 300 余人的团队中,研发人员占比达 20%,形成了 “领军人才 + 核心骨干 + 青年储备” 的人才梯队。为吸引高端人才,公司设立百万级研发奖励基金,对重大技术突破团队给予重奖;建立 “双通道” 职业发展体系,技术人员可选择专家路线或管理路线晋升。
在人才培养方面,公司实施 “青苗计划”,每年选派 20 名青年工程师到高校进修;与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共建 “机器人工程师实训基地”,通过 “理论学习 + 企业实践” 的培养模式,为公司输送专业人才。这种人才培养模式,使研发团队的平均创新周期缩短 30%。
二、校企合作:搭建技术创新平台
自 2016 年起,伟创动力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展深度合作,共建 “智能机器人联合实验室”。双方围绕机器人核心部件技术展开联合攻关,已取得 20 余项专利成果。例如,合作研发的 “力控舵机” 技术,使机器人能够模拟人类触觉,广泛应用于精密装配领域。
在成果转化方面,公司建立 “专利池” 共享机制,将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精准对接。近三年,已有 12 项高校专利在公司实现产业化,创造经济效益超 5000 万元。这种产学研合作模式,实现了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市场需求的双赢。
三、开放创新:构建产业创新生态
为汇聚全球创新资源,公司设立海外研发中心,与德国机器人研究所、日本精密机械协会建立合作关系。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,结合国内市场需求进行二次开发,加速技术迭代。例如,引进德国精密齿轮制造技术后,公司自主研发的谐波减速器,精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
同时,公司发起成立 “机器人核心部件创新联盟”,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建技术共享平台。通过开放 30% 的专利技术,带动联盟企业共同突破关键技术瓶颈,形成产业协同创新效应。
四、未来展望:创新驱动持续发展
“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动力。” 陈伟杰表示,未来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,计划在五年内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。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,构建 “基础研究 — 应用开发 — 产业转化” 的全链条创新体系,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。
在人才培养方面,公司将进一步完善 “产学研用” 协同育人机制,与更多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,培养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。通过持续的创新与人才培育,伟创动力正向着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高地稳步迈进。